三让徐州:功高而不求名利的典范
三让徐州:功高而不求名利的典范
在三国群雄逐鹿的乱世中,有这样一位儒雅有礼的谋士,以其智谋过人、胸怀坦荡而著称。他三让徐州,谦逊有节,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求名利的道德丰碑。此人便是陈登,东汉末年沛国龙亢人。
一、让贤于吕布
公元193年,曹操攻打徐州,徐州牧陶谦不敌,向陈登求援。陈登派兵助战,并亲自领军出征。然而,吕布趁机偷袭下邳,陶谦大败,退守海西。
此时,徐州群龙无首,众望所归陈登。但陈登深知自己不是吕布的对手,便推荐吕布为徐州牧。吕布感其忠义,遂领徐州。
二、让位与刘备
袁绍南下攻打曹操,吕布乘机背叛曹操,投靠袁绍。曹操亲征徐州,吕布被击败后逃走。徐州再次陷入无主之地。
此时,刘备与徐州豪强陈珪、陈登等人会合,欲共图徐州。陈登再次以贤让的名义,推举刘备为徐州牧。刘备谢绝,坚持待曹操退兵后,将徐州还给徐州世家。
三、三让徐州
曹操退兵后,刘备欲将徐州归还徐州世家。但陈珪等担心刘备会夺取徐州,遂劝说刘备暂留徐州。刘备无奈,只得再度领徐州。
然而,曹操仍不死心,派夏侯惇、李典再次攻打徐州。刘备兵败逃走,徐州再次易主。此时,吕布又杀回徐州,陈登遂与吕布联合,准备共抗曹操。
四、身陷囹圄
公元199年,曹操第三次攻打徐州。陈登劝吕布归降曹操,但吕布不听。曹操攻破徐州,陈登被俘。曹操爱其才华,欲重用之。但陈登拒不仕曹操,遂被囚禁。
公元204年,曹操南征荆州,陈登趁机逃回徐州。他联系关羽,准备共同抗曹。然而,事机不密,被吕布所知。吕布派人将陈登擒获,囚禁并处死。
五、功高不求名利
陈登一生三让徐州,将自己的荣华富贵置之度外,以大仁大义为先。他是一位儒雅有礼的谋士,胸怀宽广,不慕名利。他的事迹,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求名利的道德丰碑。
陈登虽然身处乱世,却能不忘初心,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。他以自己的言行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。他的高尚人格,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。
三让徐州:纵横捭阖,运筹帷幄
引言
三国鼎立的乱世之中,烽火连天,群雄逐鹿。徐州,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被曹操、刘备、吕布三人先后争夺,流传下了一段精彩纷呈的"三让徐州"佳话。
一、曹操让徐州
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在破袁术后,迎接刘备入许都。此时刘备寄人篱下,实力弱小。曹操为拉拢刘备,遂将徐州让给刘备,封其为豫州牧。刘备感念曹操恩德,以兄弟相待。
然而,曹操此举并非出于真心,而是权宜之计。他旨在利用刘备牵制袁绍,待时机成熟后,再夺回徐州。刘备深知曹操居心叵测,但势单力薄,只能忍气吞声。
二、刘备让徐州
建安三年(198年),袁绍兵败,曹操挟胜南征。刘备自知不敌,遂将徐州让给吕布,自己退守小沛。吕布本是袁绍与曹操的叛将,自恃兵强马壮,不将刘备放在眼里,却不想曹操早有谋划。
曹操假意重用吕布,并许以陈留之地。吕布贪图富贵,中了曹操的奸计。曹操亲征徐州,吕布兵败投降,刘备趁机夺回徐州。
三、吕布让徐州
建安五年(200年),吕布被曹操击败,刘备第三次占据徐州。但曹操并未就此罢休,他率军围攻徐州,刘备抵挡不住,被迫弃城而逃。
此时吕布已投降曹操,曹操念及吕布骁勇善战,遂将其封为徐州刺史。吕布在曹操的支持下,重掌徐州。
运筹帷幄,纵横捭阖
曹操、刘备、吕布三人在徐州的博弈,堪称三国时期权谋与智谋的典范。曹操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,一步步逼迫刘备和吕布让出徐州,最终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。刘备则审时度势,隐忍求生,三让徐州而保全实力,为日后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吕布虽勇猛过人,但缺乏谋略,被曹操和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,最终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。
徐州争夺战的精彩之处,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较量,更在于政治谋略上的博弈。曹操、刘备、吕布三人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谋划筹算,纵横捭阖,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。
曹操:谋略过人,雄才大略
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他以其雄才大略和谋略过人著称。在徐州争夺战中,曹操洞悉时局变化,巧妙运用政治和军事手段,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。
曹操让徐州给刘备并非出于真心,而是为了利用刘备牽制袁紹。他以退为进,麻痹劉备,伺机奪回徐州。曹操此举體現了其高超的政治谋略和深謀遠慮。
刘备:隐忍求生,厚积薄发
刘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他以其仁义宽厚和隐忍求生著称。在徐州争夺战中,刘备深知实力悬殊,无法与曹操和吕布正面抗衡。他选择三让徐州,保全实力,为日后复兴汉室奠定基础。
刘备雖然三讓徐州,但並非軟弱無能。他韜光養晦,積蓄力量,等待時機成熟。最終,劉備建立蜀漢政權,與曹魏和孫吳三分天下。
吕布:勇猛过人,谋略不足
吕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,他以其勇猛过人著称。在徐州争夺战中,吕布凭借其骁勇善战,先后占据徐州。但吕布为人轻率,缺乏谋略,最终被曹操和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。
吕布貪圖富貴,中計投降曹操。曹操重用呂布,並封其為徐州刺史。但呂布不懂得政治謀略,未能鞏固統治。最终,曹操率軍攻打徐州,呂布兵敗身死。
标签: 亲子教育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